9月5日,上海虹口彩虹湾老年福利院,工作人员在帮助一名老人做康复训练。本组图片均由刘胤衡拍摄
一年一度重阳节,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不断完善认知障碍老人照护支持体系,是关乎民生福祉的大事,是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任务。日前,记者走进上海虹口彩虹湾老年福利院,探访守护老年人的彩虹湾。
在上海虹口彩虹湾老年福利院的认知障碍老人专区,有一面“语言墙”。墙上每一句上海方言都对应一个拳头大小的圆形按钮,路过的老人按下就能听到语音,这样一个小设计可以在无形中巩固认知障碍老人的语言能力。
“这是我们针对认知障碍老人的特殊设计,让他们听到熟悉的话语,唤起他们与外界的交流欲望。”彩虹湾老年福利院护理部主管姜红英表示。
今年9月21日是第31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当天下午,上海市民政局主办的老年认知障碍关爱主题活动举行,正式发布上海市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工具包及“忆守沪”认知障碍早期筛查软件。
上海市民政局2023年年底的数据显示,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约568.0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7.4%,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14.4%,老龄化程度较高。
近年来,上海着力构建分层分类的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支持体系。2021年9月颁布的上海市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聚焦失能失智长者,健全长期照护保障体系”。截至2023年年底,上海全市认知障碍照护床位超过1.2万张。
四级养老护理员夏翠玲,是彩虹湾老年福利院12楼的“班长”。她所负责的区域,住着40名性格各异、病情不同的认知障碍老人。
5年前,夏翠玲刚来到这里工作时,内心不免忐忑。她知道,由于认知能力下降,这些老人不仅记忆力、语言能力等大不如前,还会出现多种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甚至可能表现出严重精神行为症状,比如不受控制地叫喊、打人,抗拒工作人员的照护。
夏翠玲说,认知障碍区域的老人,“把白的说成黑的、把苹果说成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有些新来的年轻同事会跟老人讲道理,她会解释道,“不能一味讲道理,老人说啥就是啥,我们应该更多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用各种方法去引导他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在她看来,由于认知障碍,这些老人面对的是一个普通人“很难理解的新世界”。
更严重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老人会把排泄物弄到身上,搞得满地都是。“这些老人已经不认识这些东西了,更不知道捏在手上有多脏。”每当碰到这种情况,夏翠玲不会感到惊讶,更不会指责,而是理解他们,以温和的态度,把他们带到淋浴间,耐心擦拭,清理干净。
在与老人的相处中,夏翠玲逐渐认识到,身为养老护理员,在照护他们时,最重要的不是纠正,而是拥有更多同理心,“我们要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认可他们的行为,再加以帮助、照护,最终目的,是要让他们过得开心,让他们有尊严”。
去年入住的张英奶奶让姜红英印象深刻,“之前张奶奶在虹口另一家老年福利院住了五六年,转院过来时,我们知道她有动手打人的倾向,心里有些没底,不知道她能不能和这里的老人融洽相处”。
刚来时,张奶奶有些孤僻,不愿与周围人交流。姜红英从老人档案中得知,张奶奶退休前从事文艺相关工作,有唱歌特长,“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文艺活动,发挥她的专长,让她获得被需要的感觉”。
每天早餐后,区域护理员开始组织各种活动,在张英居住的区域,老人们每天都定时唱歌。护理员会用各种名头,吸引他们加入活动,“叔叔阿姨,我们合唱团要组建啦,你们快来!”
起初,张英并不愿意加入,说“我唱得不好,不太好意思”。这时,有其他老人站出来打头阵,气氛热络起来。见大家唱得热火朝天,张英似乎想起了自己曾经在舞台上表演的样子。护理员看到她跃跃欲试,于是邀请她加入到活动中来。
“我来带大家唱吧!”张英的热情被点燃,带领大家一展歌喉,唱起《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
如今,这样的文娱活动不用护理员特意组织,“老人们想唱歌了,只需要一个领头的,他们随时都能唱起来。”姜红英说,这只是彩虹湾老年福利院众多活动中的一项。团队根据这些认知障碍老人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引导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老人们自发组织围炉讲故事、参与“华容道”游戏等活动,参加活动能获得积分奖励、兑换礼品,积极性更高了。
“不少老人一天中最期盼这些集体活动,他们从中体会到重新参与社交,有了被需要的获得感。”姜红英说。
姜红英表示,团队不仅帮助老人们在文体活动中发挥作用,还希望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不能只关注老人不能做啥,而是要发现老人还能做什么,强化他们这部分的能力”。
王琳奶奶是个热心人,她特别乐意帮夏翠玲的忙,“早餐我会让她分牛奶、分勺子,吃完饭她还帮我们擦桌子、扫地,王奶奶很开心”。
夏翠玲发现,许多老人很愿意干家务活,尤其是叠衣服,虽然常常出现衣服叠反、扣子扣错等情况,她还是希望老人们去尝试,“以老人们的认知能力,他们不觉得自己弄错了,我会鼓励他们,再帮他们叠成正确的样子”。
认知障碍症是一种因大脑神经细胞病变而导致的大脑功能衰退的长期退化性疾病,致病因素复杂。近年来,学者们努力尝试通过非药物干预来延缓或控制认知障碍症的发展进程。
上海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专委会委员陈虹霖表示,对于认知障碍长者的治疗,目前实践中较为广泛地采用音乐疗法、触摸疗法、怀旧疗法、园艺疗法、色彩疗法等,意在预防神经功能退化,从听、触、视、味、嗅的五感中进行多维度刺激及训练,尽可能让其神经功能保持兴奋状态,更好地维持长者的认知功能。
彩虹湾老年福利院护理部主任李小莉记得,今年夏天高温天气中,一位认知障碍老人因感受不到温度变化,大热天穿上了一件厚厚的棉袄。
“由于感官功能逐渐缺失,认知障碍老人对外界的感知比较迟钝。因此,在认知障碍区域,护理员要特别注意房间的温度湿度等细节,打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她说,这给护理员的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
李小莉曾在医院从事护理工作30年,5年前转行到养老行业。在她看来,“针对认知障碍老人的照顾,养老行业应该像医院那样有精细化标准”。
国投健康运营管理部(能力建设中心)总经理、投资拓展部总经理李晓表示,2021年9月,国投健康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联合发布《认知障碍老年人照护服务规范》,其中规定了认知障碍老年人照护的基本要求、服务环境和设施设备,以及服务评价和改进等内容。
国投健康2024年8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已投运机构中,认知障碍长者总体占比超20%。其中,中重度认知障碍占比过半。
李晓介绍,在认知障碍照护方面,国投健康应用个性化的干预方案,通过中西医结合疗法、运动疗法等,延缓老年人病情进展,保持其生活质量和独立性。在传统照护模式基础上,国投健康引入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构建了包含护师、照护师、医师、康复师、营养师、药师、厨师、设计师、工程师及社工师在内的多元化实施团队,以寻求更好的照护效果。
2024年1月,上海正式实施《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指南》,为更规范地开展认知障碍老人照护工作提供了地方标准。
2021年,国投健康运营管理部95后季佳林作为运营管理培训生,来到彩虹湾老年福利院工作。
接触到这群有些特殊的老人,她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特别敏感,能觉察外人的态度”,因此,她与老人们每天见面“一定是笑着的”,她说,“要用开心的语气、态度去跟他们打招呼,避免老人产生防备心理”。
季佳林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研究生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卫生管理专业,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以专业的视角统筹老年福利院的管理事项。
对于认知障碍老人的照护,她介绍:“针对认知症患者出现的文字或图形识别等障碍,我们会采用图标、大字体等更明显的标识,确保信息清晰传达。起居环境要强调细节与情感关怀,如设置开放式衣柜减少翻找困扰,添置家人照片增加情感支持。对出现视幻觉的老人,要避免使用易混淆的地面与内饰材料”。
在她看来,目前对于认知障碍老人的照护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每一个认知障碍老人的情况和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能靠着过去的经验套用一个模板去应对所有问题,要‘见招拆招’”。
科技发展在为预防和干预认知障碍提供助力。近年来,认知障碍筛查在上海的社区和医疗领域普遍开展。
9月21日,上海市民政局正式发布上海市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工具包及“忆守沪”认知障碍早期筛查小程序。该“工具包”集结五大工作领域内容,内含工具包手册、实物工具盒和“小蓝花”U盘。工具包手册将各模块工作内容和路径、可借鉴资源加以梳理;实物工具盒主要包括实物工具范例,如早期的干预工具、宣教的科普工具、家庭支持的照护道具、志愿者和友好单位的认同感提升道具、风险筛查的量表工具等;“小蓝花”U盘则将社区工作人员可用、常用的电子资源加以归集。
“忆守沪”认知筛查小程序集合认知功能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老年抑郁量表等丰富的评估工具,通过适老化友好界面与分级式筛查设计,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便捷性,小程序可结合老人作答情况智能测评。据统计,自今年6月预发布以来,上海全市筛查量超过10万人次。
上海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不断完善认知障碍照护支持体系,是关乎民生福祉的大事,是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任务。希望社会各界关心关爱认知障碍老年人,共同守护老年人的珍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