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高等学校英语教育及教学法交流会成功举办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4-10-09
分享到:
 2024年5月10—12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西北师范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高等学校英语教育及教学法交流会”在兰州成功举办。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胡开宝,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文生,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社长马景焘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北京师范大学王蔷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围绕外语学科的新发展新作为,外语专业

  2024年5月10—12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西北师范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高等学校英语教育及教学法交流会”在兰州成功举办。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胡开宝,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文生,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社长马景焘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北京师范大学王蔷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围绕外语学科的新发展新作为,外语专业建设转型新路径,外语数字化育人新范式,外语教师教材素养提升等主题展开交流,共同探索新时代外语学科和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之路。

  胡开宝在致辞中代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胡开宝指出,外语教育在教育强国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尚存结构性矛盾问题,有待真正形成融合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的有机教育体系。人工智能技术是外语学科发展不可忽略的底色,大语言模型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削弱了外语学科的工具性,而对外语学科的人文性和科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胡开宝表示,希望本次会议能给与会教师搭建交流的平台,在碰撞中迸发思想的火花,找到外语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李文生代表西北师范大学向与会专家和教师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李文生指出,西北师大作为西北师范教育的一面旗帜,秉承“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精神,扎根西北大地,勇担教学使命,较早设置外语学科,取得了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外语教学骨干,为外语教育和对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李文生表示,在数智时代和“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外语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希望与参会教师畅所欲言、交流经验,共建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马景焘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对各位专家学者和老师们长期以来对高教社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马景焘指出,培育发展教育新质生产力,跑出教育加速度与高质量是当前教育系统助力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使命。外语教育在跨学科协同育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传播效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外语教育出版在高教社融合出版创新实践全局谋划中,具备跨学科融拓的发展优势。马景焘表示,高教社将始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潜心服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持续为教育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以及外语高素质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开幕式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出版事业部主任肖琼主持。

  王文斌指出,外语教育在新时代应有新格局、新构想和新作为。“外语教育学”作为“外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已尘埃落定,其学科定性已在外语界产生较大影响。该如何使外语教育事业乘势而上开新局、云程发轫谋新篇、踵事增华向未来,是摆在外语界的一项历史新使命,也是一项时代新担当。王文斌强调,外语教育者需要深度思考其立意旨趣,缜密构想,谋划新作为,吸纳国外合理元素,弘扬中国元素,构建我国自主研发和自主创生的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内生真正切合我国国情、教情、学情的外语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国之外语大才。

  王蔷指出,我国外语教学效率不高这一现象长期存在,主要原因是课程过度关注语言的工具性特征,忽略了人文性特征,导致教学的碎片化、表层化和模式化。新时代英语课程体系立足于解决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的问题,在充实学生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中外优秀人文科学知识、涵养内在精神、形成良好品格,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从外语教学向外语教育的转型。素养立意的外语课程建设实现了五个方面的重要突破:一是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性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定位;二是确定了以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的课程目标;三是突出了以主题引领和语篇为依托,融合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发展为一体的教学;四是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和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五是提出了跳出语言学科走向认知学科的创新教研方式。

  胡开宝指出,大语言模型背景下外语学科发展面临外语专业人才需求进一步降低、教师知识传授者角色受到削弱、外语专业设置未能对接大语言模型的发展、语言数据重要性未得到充分认识等问题。大语言模型的训练需要外语学科的参与,特别是语料库的深度参与。因此,在大语言模型背景下应积极推进外语专业教育信息化转型,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发现式和探索式教学模式,实现外语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大语言模型发展的对接,推动数据驱动的外语学术研究。

  朱刚指出,以办学模式来看,我国的外语专业发展经历过五次转型。报告归纳了五次转型的内在关联,认为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两大发展趋势给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和办学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形势下国家对外语专业提出的新要求将对外语专业和学科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外语专业应以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对学科和专业内涵做出相应调整。报告最后以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介绍了兰大外院为应对新挑战而采取的以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国际胜任力为导向的相关举措。

  刘正光从外语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谈起,指出新质生产力具备质量更优、效率更高、动力更强的发展特征和创新性、渗透性、提质性、动态性、融合性等本质。刘正光进一步阐释了新质生产力在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更优质课程体系、拓展专业内涵、覆盖更广专业能力以及学校管理制度联动协调等方面对外语专业建设路径的启示。报告以湖南大学语言智能班为例,分享了湖南大学在培养语言和智能技术交叉的新文科人才方面的创新实践。

  王岚指出,教材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载体,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打牢学科基础的主渠道。优秀的教材可以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和问题意识。外语专业承担着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过硬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任务。王岚从教材与外语教育的使命、转变外语教学理念、创新教材和教学内容设计三个方面,讨论了如何进一步提升外语教师的学科素养。使用外语教材必须首先站稳中国立场,从词汇的选择、话语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警惕教学素材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其次要涵养中西文化学识,知己知彼;同时还要与时俱进,积极思考和应对数字教育和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高育松在报告中谈到,构建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体系是师范专业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报告结合师范专业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以西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为例,系统阐述了师范专业“综合英语”课程的目标定位、建设思路及具体举措,提出应从课程育人、课程育师、课程育学三个方面着力,涵养教育情怀、夯实语言基础、提升从师技能。

  钱小芳指出,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更接近“后方法时代”的宏观教学策略,具有发展性、关联性、整体性等特征。英语学习活动观融合了布鲁姆的教育分类目标,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传承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兼容PPP、PWP等教学模式。钱小芳以《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三版)》为例,具体介绍了如何从教学情境、教学资源、文化意识等方面运用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结合英语语音教学的现状与挑战,分享了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采用内容语言融合(CLIL)理念进行英语语音课程建设的创新实践,系统探讨了英语语音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创新的课程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精选的学习材料以及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报告以《新英语语音教程——正音与品韵》为例,强调了将经典英文诗歌引入语音训练的积极意义。

  刘婧介绍了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在人才培养思路、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专业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以及学生课外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成效,重点分析了“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际”微专业和在地国际化课程在培养学生国际胜任力方面的重要性。报告以“国际组织文献导读”课程为例,分享了该课程在团队建设、教学设计、授课方式、教学评价、学习平台、教材编著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王晓东从要求与能力、付出与回报、理想与功利三对矛盾出发,分析了青年外语教师的真实生存状态和发展制约因素,并结合参加“外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征集与交流活动”的经历,提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环”协同共进,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报告希望教育界更加关注青年外语教师发展,针对性地采取相关举措,既充分调动青年教师解决矛盾性问题的主动性,同时又为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创建更加良好的环境。

  谢森首先向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西北师范大学以及全体报告专家、主持人、参会代表表示衷心感谢。谢森指出,本届会议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外语学科新发展,外语专业建设新路径,外语数字化育人新范式等前沿热点,同时关注外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路径和外语专业教师发展与成长,彰显了高教社作为教育出版国家队主力军的使命担当。谢森表示,高教社将持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动经典教材的传承创新,为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不断贡献力量。

  特约发言和闭幕式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出版事业部高等教育分社分社长刘瑾主持。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和教师积极参与主题打卡活动,为高教社建社70周年送上美好祝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