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场景”,是否似曾相识?其实,一个现象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心理烦恼。
近期,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挑战100秒”系列科普短视频上线。围绕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烦恼,结合“i人”“e人”等网络热词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科普。
每期短视频都围绕一个现象揭秘其背后的心理学意义和应对方式,限时100秒。通过医生诙谐幽默的表述,让专业科普更具可看性和吸引力。
双子座、豁达开朗、思维敏捷的刘思琦,是“挑战100秒”系列科普短视频第一期的“挑战者”,甜美的外形、温柔的声音,配上生动的台词,让观众一下子联想到“恋爱脑”。
什么是恋爱脑、具体有哪些表现,作为一名精神科住院医师,刘思琦简明扼要地给出了专业建议“要想克服恋爱脑,首先要学习爱自己的能力”。一分多钟的短视频一经发布,就获得千余人次的点击量。
专业医生如何做“活”科普视频?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探索实践了一套创新之法。“对于老百姓来说,精神卫生很专业也很需要。”项目负责人、医院医务科副科长张峻弓介绍,如何打破传统的说教式科普,真正能够吸引受众眼球,让大家愿意听、听得懂并且记得住,这是他们的突破口。“我们打破以往做科普的思路,以市民更易接受的‘短平快’风格,推出挑战100秒短视频的系列。”
在内容上,创作团队转变思路,把科普的重点从“疾病”转变到“现象”,把受众人群从“患者”扩大到“健康人”。“挑战100秒”系列科普短视频中,大部分问题都是真实案例改编而来。区精神卫生中心聚焦心理热线和心理门诊咨询者的长期困惑,进行策划,编写脚本,力求通过短视频让市民在早期就能识别到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的差别。
新方向、新思路,也会带来实践中的新“难”题。对于医学教育背景下的年轻医生来说,如何从“疾病”到“现象”的选题转化是第一难。如何抓网络热词、加什么“梗”更吸睛等问题……曾一度难倒这些专业高手。为此,创作团队召开了大大小小的头脑风暴会议,微信群内的商讨更是24小时在线,在群策群力中突破了选题之难。
有了好的选题,如何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来,又成为拍摄中的第二难。面对病患自信从容的医生们,一旦面对镜头,紧张僵硬。为此,小组成员又化身彼此的“观影者”,不仅一遍遍地排练,还彼此“评头论足”,只为在镜头前多一份松弛和淡定。
第四期的挑战者周立青,虽说平时交流他都侃侃而谈,但面对镜头却意外出现“镜头恐惧”。台下准备再充分,一面对摄像机就开始紧张、出汗、舌头打转……一个开场NG了很多次,拍摄工作一度止步不前。幸好有了小组成员的支持,从没有摄像机、到拿手机录像,再到最后的正式拍摄,大家一遍遍地帮他“戒断”对镜头的恐惧感,成功完成挑战。
“挑战100秒”系列科普短视频首发,获得较高的点击率。也引发了网友对于一些现象背后的心理学知识。
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作为辖区内唯一的二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承担着全区心理健康促进的工作。结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及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与部署,医院以需求为导向,汇总了市民对心理健康科普知识渴求度高,以及现有科普载体不丰富、表现形式吸引性不高等问题,依托《科教研综合素养提升项目》中三级医院的优势资源和合作平台,于2024年正式成立“精心说健康”心理健康科普团队,团队分为主任专家组、资深主治组和青年医师组,通过专家访谈、专题讲座、短视频等形式,为广大市民量身定制心理健康的“百宝锦囊”。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同时也需要心理健康的融入。”区精神卫生中心党支部书记王瑞芳表示:“在这个项目的筹备和推进过程中,医院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发挥中党团员和青年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汇聚多个部门形成合力,紧紧围绕市民的切实需求,切实把科普这项工作做深做实做精。”
今年下半年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桃浦院区即将启用,新院区中还将建设一个450平方米的心理健康科普教育中心。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院长杨立介绍:“我们的心理健康科普中心将会与互联网行业及院校合作,引入更多高科技的设施和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 科普’的创新形式,不断推动市民心理健康的综合素养的提升,进一步提高精神卫生的医疗水平、提升服务能级,答好惠民大题。”